在阜阳理工学院,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们校长辛忠的肩头沉甸甸,因为担负着“1000万阜阳人民的期待”。
2024年8月28日,曾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的辛忠就职阜阳理工学院校长。那天,阜阳市四套班子领导到齐。阜阳市委书记刘玉杰为他颁发聘任证书。接过证书,辛忠内心满是忐忑。
2023年10月,阜阳理工学院获批,由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目前,学校仍处在过渡期,辛忠刚到时,学校专业教师几乎都由阜阳师范大学支援,自有的49位教师中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居多。有人向辛忠介绍学校:“这是一张白纸。”
全新,这是劣势,却也是阜阳理工学院当下办学的最大优势。没有设备折旧,没有历史负担,没有陈规旧俗,据需求、经验、判断来建学校,这是给辛忠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
更难得的是,阜阳理工学院尝试国有民办的体制创新——建设由国有企业投资,而运营则依循民办制度。专业设置、人才招聘根据产业发展随时调整,校长直接说了算,决策机制快速高效。辛忠在高等院校任教几十年,立马意识到,这是一块产教融合再好不过的“试验田”。
如今,辛忠拿起画笔,“白纸很好,我们一起来画画,画一幅更美的画。”
阜阳理工学院
人民的期待
辛忠有双重身份。前一天,阜阳理工学院新生报到,校长辛忠参加迎新活动;后一天,华东理工大学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2024年国家级教学名师、化工学院教授辛忠作主题发言。
一开始,让辛忠到阜阳理工学院做校长,他有些不乐意。两年前,辛忠年纪过了60岁,刚从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校长找到他,问:“愿不愿意到阜阳理工学院做校长?”辛忠思考了片刻,说:“我都60多岁的人了,已经‘躺平’了,怎么又给我拽起来?家里人也不希望我这么大年纪‘乱跑’出去。”
在华东理工大学,辛忠虽已卸任管理岗位,他仍带着科研团队,也要承担教学任务。辛忠是安徽人,老家在蚌埠,不过此前,他几乎没到过阜阳,对这座城市没什么特别的印象。阜阳理工学院由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而来,由阜阳市人民政府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建。对辛忠而言,“人生地不熟”。
再者说,阜阳办大学,其实不具备优势。“办大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辛忠说。长三角范围内,江浙的民办高校更多,杭州的西湖大学、宁波的东方理工大学等,今年的招生分数线甚至高过部分985院校。“它们起点高、经济实力厚实、地理位置优越,这三点阜阳都不具备。”
转折发生在2024年4月27日,这个日期辛忠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到安徽六安一所高校做报告,也趁此机会到阜阳实地看一下学校。没想到,阜阳市主要领导、教育领域分管领导都在等他。
那晚,市里主要领导陪着辛忠一路走一路看,他听来不少建校的故事。阜阳市委书记刘玉杰亲自为大学选址,亲手修改建设方案23次。
交流之后,辛忠与刘玉杰办学理念高度一致。刘玉杰计划把阜阳理工学院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支持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赋能教学改革,并与阜阳产业发展结合。辛忠动心了,“这一方舞台正好能发挥我的作用”。
阜阳理工学院是一所国有民办大学。这样的体制,此前很少听说。阜阳市政府成立阜阳投发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学校建设由这家国有企业投资。同时,学校按照民办机制运营——民办意味着“三无”,教师无编制,学生无拨款,校长无级别,人员都是聘任制。
“很有意思,真正引起了我的兴趣。” 辛忠想清楚了,在创新的机制下,阜阳理工学院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做更多探索。
谈话进行到最后,刘玉杰的一句话让辛忠记到现在——阜阳1000万人民,迫切需要一所理工科大学。阜阳对教育的热情、尊重和期待,让辛忠大为感动。
阜阳是人口大市,在人才招引和产业发展上却受掣肘,大量阜阳人外出工作。为了让人才回家,阜阳连续多年通过“接您回家”等活动,表达家乡诚意,这几年,阜阳举办“阜阳学子家乡行”,市领导主动走出去,到各高校给阜阳籍学子介绍家乡建设情况。
安徽高等教育研究院阜阳分院就落在阜阳理工学院。通过这一项目,已有来自全国几十所大学的两批几百名学生到阜阳企业驻企实践学习,同时,与高校的合作也能切实满足企业的产业发展需求。阜阳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每个博士生每月补贴5000元,每个硕士生每月补贴3000元。最终目标,阜阳希望把人才留在当地。
就职那天,辛忠提出,围绕学科专业方向、科研平台建设、师资队伍互聘、科研成果转化、工程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六个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并且保证,“尽最大的能力,尽自己200%的努力,把阜阳理工学院建设好”。
阜阳理工学院校长辛忠。
解决真问题
今年9月,阜阳理工学院一批新生入学报到,将近1/3的学生就读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学院。今年全校招生的专业共28个,其中9个专业都在这一学院。
“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各个产业,千行百业的问题都能帮助解决。”辛忠判断,这是未来方向,而人才培养和储备还要提前,这批学生起码三四年后才能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教育教学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这是阜阳理工学院办学之初便定下的基调。到阜阳没多久,辛忠三次到当地最大的化工企业昊源集团调研,学校管科研的副校长已经跑了几十家企业。
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向来相当困难。业内有种说法,把大学院所的科研成果和企业市场的产业发展连接,要跨越所谓的“死亡之谷”,其中过程艰辛可想而知。
在辛忠看来,产业和教育又是两股轨道,目标不一致。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产业则要追求经济效益。
辛忠1984年从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入职武汉染料研究所,在生产一线待了5年。当时,计划经济发挥作用,申请到国家的攻关项目后,与大学合作研发。院校负责小试,工厂负责中试,大家奔着同样的目的地。因为主持的这项攻关项目成绩出色,辛忠很快被提拔为所长。
到了市场经济时期,体制更灵活,双方的心态也变了,都想从成果中争取更多利益。“一开始达成的利益分配办法,后续可能有一方反悔。”辛忠说,这就给合作增加了不少变数。
与产业、工厂打交道,辛忠一点儿不陌生,他经手的课题中应用型居多。当下,他仍有进行中的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同研发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硫酸是原料之一,原先分子配比是1:17,相当于16份都没用,会生大量有强腐蚀性的废酸;若分子配比改成1:2甚至1:1,废酸量减少了,定量化的工艺周期也缩短了。
阜阳理工学院校长辛忠。
“门到门”,在工程科研和教学领域,这是辛忠最担心的问题:在国内大学的“门”和海外高校的“门”之间来回,没有经过真正的产业化。
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只是一个技术诀窍,写出来就像“窗户纸”一样,没办法长篇大论,捅破了又不值钱。而一些研究只是把“钱”变成“纸”,课题拿了项目经费,写出论述严谨的文章,发表在有分量的期刊上,但是企业技术人员无法将成果应用在产线上。
“不是从实际需求而来的问题,其实是‘伪命题’,如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成果其实用处不大。”辛忠说。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道理都懂,真正落到实处却不容易。
不过幸好,两股平行的轨道有一段可以融合,就是“科研”。“教育要以科研为载体育人,产业要以科技进步提升效益。”辛忠说,此时,二者相互交叠,目标重合了。
为了加快“并轨”,近年来,工程类硕博开始尝试不用写论文、用实践成果作为毕业“通行证”。这一做法实则要重新建立一整套评价体系。辛忠了解并参与改革过程,“实际操作中有诸多难题。”辛忠说,“比如,学生要做一个杯子作为毕业成果,但最后做成个碗、瓢,怎么办?加工、冲压、锻造等工艺都有了,虽然形状不同,却也能盛水,能不能毕业?”
辛忠认为,“工程类硕博允许探索,但从试验规划、初期中期打样,都是符合度越高越好,做个‘基本符合’便是论文通过,做出个‘四不像’,那便不行了。”
今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一个学生便是用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他深度参与设计的烟气净化脱硝装置已经应用于江苏连云港的热电联产项目上。
评价标准正在重新制定,专业学位的专家库也在重新建立。“我们有信心。”辛忠说,“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工程教育将越来越多解决真问题。”
阜阳理工学院
到阜阳“创业”
辛忠到任之初,阜阳理工学院自有专任教师49位。其中,18位是辅导员,31位是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几乎没有。
有人向辛忠介绍,学校是一张白纸,辛忠补充,“这是一张很白的白纸”。
新建一所学校,辛忠从未尝试过。1999年,辛忠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工院组建轻化工专业,与当下处境相似,却又容易得多,“当时老师都是现成的,研究方向稍微拓展一下,再从院长、校长那调配资源,就能凑起来了”。
如今到阜阳理工学院,辛忠从头开始,从零起步,颇有种“创业”的感觉。
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辛忠通过各种渠道找人,不过难度很大,“刚退休的教师有的身体不太好,有的要带孙子;50多岁的教授基本定型了,已经功成名就,不太愿意动;40多岁的青年人才还想再往上冲一冲,他们更想找一个好的平台”。现在,辛忠忙着把科研平台搭建起来,筑巢引凤。
阜阳理工学院校长辛忠。
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建校历史不长、缺乏办学基础,这是阜阳理工学院的劣势,却也是最大的优势。
当下,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成为趋势,不过课程改革呈现“上热中温下冷”的局面。没有固定教材和现成材料,一线教师需要扒大量数据,相当枯燥乏味,整体课题设计几乎推翻重来。而这些工作又与他们的收入不挂钩。在个别学校,改革课程可能要等待代际更替,原先的任课教师退休了,新的年轻老师接任,自然带来新气象。
辛忠提出,要开展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新学校的好处凸显出来,新教师普遍年轻有热情,学校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加以引导,教学活动也能申请项目和奖项,与升职加薪息息相关。
国有民办的机制设计也给辛忠留足了空间。既是国有,学校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同时,民办机制灵活,学校专业设置可以根据市场、产业发展随时调整。辛忠到任后,砍掉了近一半专业,基本是语言类和管理类的,并增加材料、化工、食品、医药等工科专业。调整之后,专业跟地方产业匹配度几乎达到80%。
不受编制数量和体制内管理限制,学校用人也相当灵活,根据需求聘任人才,不合适就解聘。聘任制的吸引力在于薪资水平,二级教授到阜阳理工学院任职最高可拿60万元年薪,银龄教授退休后上任薪资在15万元到25万元。
最为难得可贵的是,用人定岗、专业调整等,校长直接说了算,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决策机制快速、高效。
有一位从上海来的校长,也在帮学校链接更多上海的教育资源。阜阳理工学院与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合作,以“1+2+1”的模式联合培养。大一学年结束后,通过笔试、面试选拔,阜阳理工学院的部分学生可以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到华东理工大学或东华大学插班学习。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学生今年9月初已经在上海相应高校入学了。
辛忠上任校长刚满一年,阜阳理工学院分批次招聘了200多位教师,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已超过40%。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学校的转设期一般在5年左右,这也是辛忠眼前的任务。到2028年,学校要高质量完成转设的评估。
到时候,在这张曾经“很白的白纸”之上,辛忠和他的同事们将用手中的画笔,绘出一幅怎样五彩斑斓的图景?值得期待。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