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向社会公开。今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邀请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陈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及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共同解读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政策措施。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介绍,《意见》是适应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作出的新部署,为下一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的突出特点,一是总体发展目标清晰,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二是下决心做强体育消费市场,围绕“高质量”主题聚焦好产品、好服务、好体验;三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既强调增强人才、金融、场地等要素的支撑力度,又强调行业融合、区域协调、数字赋能等创新举措,为体育消费持续扩大提供坚实基础,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对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山东为例,今年上半年,山东省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杨雪鸫说,“我们还要守好赛事活动安全管理红线。严格实施‘举办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行政许可,加强对赛风赛纪、畸形‘饭圈’文化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围绕赛事运营、场地设施、安全管理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制修订。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推出赛事意外险、赛事责任险、赛事取消险等赛事保险,提升赛事安全的保障能力。”
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关于“体育器械制造业发展相关情况”的提问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体育器械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体育器械供给能力的提升。
“目前,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体育器械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增长34%,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生产企业有8家,累计培育了体育器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王卫明说,“从室内到户外,从专业运动到日常健身,体育器械正以更智能、更适配的方式融入多元化场景,产品也呈现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新特征。虚拟自行车比赛、虚拟赛车、虚拟赛艇等依托虚拟现实设备模拟运动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折叠智能跑步机、可自由拼接的哑铃架、小型化的动感单车,兼具便携与专业性能,满足人们居家日常锻炼需要。智能攀岩装备、智能调节阻力的划船机、智能健身镜等人工智能产品,可动态调整运动强度。新一代‘AI健身助手’还能实时监测心率、步频等指标,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的运动爱好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陈俊介绍,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了42.3亿平方米,新建成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达到154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时期的任务目标。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表示,体育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促进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发展,对于提振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将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重点从‘办活动’‘强创新’‘优环境’等三个方面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