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起,《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师生同餐”,“每餐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当师生同餐同食、饭菜同质同享,这样的“同一锅菜”,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并非新政,已有多年实践
林秋然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她告诉记者,从她工作开始,学校就一直都是“师生同餐”。“我们学校是ABC餐制,孩子们可以自由选餐,区别就是荤菜不一样。老师们也是选餐,吃的都是一样的。如果有孩子临时有事没吃上饭,食堂也会按照菜单开小灶给他们单独烧。”林秋然说,学校也有陪餐制度,要求每天主副班主任中至少有一人需陪同学生吃饭,校领导也会参与。
作为班主任,林秋然习惯了和学生坐在一起吃饭。“我们班一直都是我跟着学生一起吃,然后几乎每次都坐在最闹腾的那一桌。”在她看来,师生同餐同食好处不少,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更加了解每个人的状态,尤其是看着个别需要关注吃饭的学生。对于挑食的学生,她还会经常提醒他们注意荤素搭配和饭量。
不过,并非所有老师都习惯“师生同餐”。比如,有老师向记者抱怨“食堂变教室”,与学生共餐时需时刻注意言行,私人空间被压缩。林秋然提到,有些老师会觉得尴尬,更愿意去教师食堂吃饭,“虽然吃的菜都是一样的,但可能聊天会更自在”。有时,她也忍不住抱怨,认为同餐同食减少了选择性。“我们每周四那一餐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都是意面、炒饭、咖喱饭这些,因为都是主食。但我其实不大想摄入这么多碳水。”林秋然说。
事实上,“师生同餐”不是新鲜事,类似的校园陪餐制度此前已有多年实践。早在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中,就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陪餐制度”有过明确要求。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在浙江,绍兴是另一座较早试行“师生同餐”的城市。其中,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教育集团实行师生同餐制已有6个年头,除班主任陪餐外,每个校区每天还有干部陪餐、家长陪餐等。在绍兴市上虞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专职副总督学叶勇看来,虽然都是陪餐,但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例如,班主任陪餐主要是负责管理和维持就餐秩序,校领导陪餐则更强调“同时同桌同标准”,更希望能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改善菜品品质,提升就餐体验。
本质上,“师生同餐”的背后,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关系,本意是通过协同监督,来实现校园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公约数”,但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难免仍有种种挑战。此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条例》规定时表示,立法是为了让学校负责人和老师通过陪餐,更加直观了解学校食品安全和学生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但考虑到各地各校情况不一,并没有强制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工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
政策之外,关键在于监管
守护校园餐桌安全,陪餐、同餐只是一种督促方式。但有了政策,如果缺少监管,可能也会流于形式,成了摆设。
“监管还挺严格的。”叶勇向记者解释。例如,对于校领导陪餐,当地规定,每个学校的校领导根据排班表,每周都需有一天与学生“同时同桌同标准”吃一顿饭。吃饭时还得“拍照打卡”,将陪餐的照片上传至全省统一的浙江省食安智治监管平台,证明陪餐落实。“吃的什么菜,和学生吃的是不是一样,我们在照片中都能够看出来。”叶勇表示。
目前,对上虞来说,校园餐方面,小学阶段以分餐制为主,采取统一配餐的做法;中学阶段则主要采用售餐制,开设不同档口学生凭卡购买,食材统一配送。在监管方面,当地实行的是三方共同验收的机制——校方、餐饮公司、配送公司共同派人,现场对食材逐一检查,并全程视频监控录像。
叶勇提到一个细节。此前,有的学校对食材称重,但数据往往停留在纸面,很容易出现糊弄的情况;现在当地的要求则是,不仅要看数字,还要在监控视频里看到秤上的读数。为此,他们还专门对秤进行了改造。“这只是一个缩影。我们要做的就是闭环管理,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食材全链追溯体系,对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加工制作、配送等环节都可以全程追溯。”
值得注意的是,验菜环节曾一度引起过争议。记者曾听多位老师吐槽:“大清早验菜太折磨人了。”这些老师们告诉记者,很多老师其实也看不出来菜品好坏,但为了验菜可能5点多就要到学校,不仅增加基层老师的负担,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明确叫停各地各校教师验菜的做法,并要求食堂验菜由食堂工作人员完成,不得有轮流摊派老师进行验菜等层层加码、加重基层负担的现象和行为。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到目前为止,类似现象仍有发生。
从陪餐到同餐,从纸面签到到视频留痕,校园餐桌的安全网一步步织密。但必须承认,“师生同餐”只是保障孩子们吃得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长远看,真正要让学生吃得安心、营养均衡,还需要在政策制定、落实等方面持续深化考量,既不给基层老师增加负担,又要用更科学的手段让采购环节更透明、食材检测更严格、营养配餐更科学。毕竟,食品安全这件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始终需要如履薄冰。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